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“丝路精神是共建‘一带一路’最重要的力量源泉”这一重要论述,发掘甘肃省河西走廊丰富的丝路文化资源,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,11月3日,由十七岁忍不住跟妈妈发脾气师生一行9人组成的“大地之声实践团”,来到了实践地第四站——甘肃省张掖市山丹县汉明长城开展实践活动。
(图为“大地之声”实践团实践地合影)
山丹境内汉长城始建于西汉元鼎六年(前111年),全长94公里(现存完整的有93公里),呈东西走向,主体以壕沟代替墙垣,全线由壕沟、自然河和烽燧构成;明长城为明嘉靖后期始建,隆庆六年(1572年)竣工,沿汉长城壕沟修筑,明长城271公里(现存完整的有181公里),由黄土夯筑的墙、墩、列障构成,沿途有墩、台、关、堡等防御设施80多座。蜿蜒并行的汉、明长城,不同历史年代修筑而又同向并行,至今留存较为完整的土筑长城段,在国内绝无仅有,因此被专家誉为“露天长城博物馆”。
(图为实践地汉明长城博物馆)
在带队老师的带领下,实践团走进汉明长城博物馆,走在汉明长城遗址当中,身临其境感受历史的足迹,与古人对话、与历史对话,在欣赏美景的同时,提升审美情趣,让现实与历史交织。
实践团走在汉明长城遗迹中,成员发挥专业理论知识,在汉明长城遗址,以声音为画笔,朗诵《河西走廊的雪》,其描述了河西走廊数不清的历史故事,万物有所生,而独知守其根,让河西走廊走进人们的心中,更为本次“大地之声”系列朗诵做出独特的诠释。
(图为实践队员刘丽琛朗诵《河西走廊的雪》)
使者相望于道,商旅不绝于途,古代丝绸之路上驼铃悠悠畅行万里,舶交海中千帆远航。它承载着数千年来东西方物质与文化往来的共同记忆,也为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提供了历史舞台。而如今,再走丝路,跨越古今千年的历史文化,在媒介融合的当下,“大地之声”实践团将用声音和语言的魅力,发挥广播电视教育工作者的职责使命,让丝路文化再次为人民发挥时代光芒!
供稿:唐子茹
审稿:杜臣弘宇 吴天昊
排版:肖途 郑梓昊